布氏杆菌病(Brucellosis)是一种由布氏杆菌(Brucella)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,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传播,也可通过摄入未经消毒的乳制品感染。该病潜伏期长,临床表现复杂,常表现为长期发热、多汗、关节痛等症状,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。由于其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,快速、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成为防控布氏杆菌病的关键环节。早期诊断不仅能指导临床治疗,还可助力疫情溯源和传播阻断。
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以下项目:
1. 血清学检测:通过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(如IgM、IgG)判断感染状态,常用方法包括试管凝集试验(SAT)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(RBPT)。
2. 分子生物学检测:采用PCR技术检测血液、关节液或组织样本中的布氏杆菌DNA,具有快速、特异性强的特点。
3. 细菌培养与鉴定:从血液、骨髓或病变组织中分离培养病原体,结合生化试验和质谱分析进行菌种鉴定。
4. 细胞免疫检测:如γ-干扰素释放试验,用于评估机体细胞免疫反应。
1. 血清凝集试验(SAT):国际通用的经典方法,通过抗体与标准菌株的凝集反应判断滴度,≥1:160为阳性,需结合临床表现动态监测。
2. ELISA检测:可区分IgM和IgG抗体类型,间接ELISA敏感度达95%以上,适用于大规模筛查。
3. 实时荧光定量PCR:针对BCSP31基因或IS711插入序列设计引物,2-4小时内可出结果,检测限低至10-100拷贝/反应。
4. 微生物培养:采用双相培养基(Castaneda系统)进行4-6周培养,阳性结果为诊断"金标准",但生物安全等级需达BSL-3。
国内外主要遵循以下标准体系:
1. WHO标准:推荐血清凝集试验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确诊,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。
2. OIE标准:动物检疫采用RBPT初筛,SAT或补体结合试验(CFT)确诊。
3. 国家标准:我国《WS269-2019布鲁氏菌病诊断》规定,疑似病例需满足流行病学史+临床症状+血清学阳性(SAT≥1:100++或ELISA阳性)。
4. 分子检测标准:PCR阳性需同时满足特异性引物扩增和测序同源性>97%。检测实验室需通过CNAS认证,确保结果可比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病程阶段应选择相应检测组合。急性期以抗体检测为主,慢性病例推荐联合PCR和细胞免疫检测。检测过程中需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范,避免实验室感染。